【兰海观点】碎片化信息时代,该如何更好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时至今日,阅读应该被泛化成“信息输入”,从原来的阅读一本书,到现在140个字的微博,网络上随时信息的搜索;从原来的文字阅读,到现在图片阅读、视频阅读、语音阅读。在信息的呈现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再是局限在一本书中,但实际上新的方式对我们的阅读信息或“信息输入”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碎片化信息的输入需要阅读者保持质疑的能力,学会提问。
一篇140字的微博文字在描述专业问题时,很难把前因后果和背景描述清楚,于是根据阅读者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认知。断章取义大概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同“超级育儿师”里我使用的方法,如果没有理解家庭背景和孩子状态就直接去使用其中的某一个方法,认为药到病除,那就是最大的断章取义。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家庭特性有关,与孩子年龄性别特征有关,而方法都是在一个系统中使用,而非单独存在。“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阅读者对于文字传达内容的准确性需要保持质疑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提问或者更广泛的寻找相关信息来获得准确答案。
2、充分使用碎片化信息要求阅读者具有架构化的系统。
基础视频片段化课程很短,从三分钟到三十分钟不等,我们可能在乘坐公交车时、买东西排队时、等上餐的时候完成一次“信息输入”。也有可能上午看到一段关于天文的、中午吸收一个法律的,晚上再看一个宗教或教育内容。这些新信息如果没有被放到一个已经具备架构化的大脑中,那么就是零散分布,只能发挥其作用的10%,而如果能够搭建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基础上,则显示出极其强大的作用。所以,点状信息只有在连成系统之后,其作用就是数倍增长。
3、碎片化时间的运用要求阅读者具备更好的总结能力。
我们都知道碎片化时间运用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对碎片化时间阅读信息的整理,否则你会发现每一次你都阅读了,吸收了,但是会忘掉,或者记忆模糊。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你带来的价值不大,反而会有信息干扰或者错误记忆。于是,要想让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发挥价值就需要阅读者具备更好的总结能力。否则,碎片就是碎片。 4支离破碎的信息要求阅读者演化成属于自己的“思想输出”
所有的信息输入都需要有输出才有可能平衡。输出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的感受,这些输出能让我们真正愉悦和有价值感的体验。询问自己“你阅读的新感受”,“和你之前的信息有什么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如果我们有阅读后把信息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再创造的过程,才是让大脑发挥了价值。阅读的泛化需要我们重新调整阅读的步伐,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教育的本质不变,但是教育方式或者说更适应现代人的学习方式需要随之改变。这些,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育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过程。
作者:兰海
帮帮顶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