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记叙文快速写作技巧谈

[复制链接]
231 0
shuiblue 发表于 2018-2-22 20:2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 激活思维,是快速作文的关键
  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人为文章精雕细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有人即兴作赋,七步成诗,倚马可待;更有人在大喜、大悲之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
进行精雕细刻的写作是必要的,具有倚马可待的能力也是可能的。据测定,十二岁的小学生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心理发展水平已相当完备,已经具有作出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的能力。中学生在智力发展及心理表现上比小学生更为成熟。中学生的头脑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是完全可以承受快速作文训练,以达到奋笔疾书,倚马可待的水平的。
  但大多数人总感觉中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素材可供写作,更不要说快速写作了。出现这种感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都是主观原因,决不能归咎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素材可供写作,而是我们的写作欲望未能激发,写作热情未能调动。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读了七八年书,学过几百篇课文,阅读了不知多少篇课外读物,交往结识了数以千计的同学、朋友,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能说我们的生活枯燥、单调吗?古时尚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知识信息密集,传播大大加快的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的见识应该是远超古人的。
  但一般学生又确实感觉生活单调、枯燥,无素材可用。尤其在作文题目出得偏、窄、怪时,学生理解题目难,选择材料难。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作文课中都感觉时间紧张,能在规定的90分钟内完成作文已实属不易,想要进一步提高速度似乎是不可能的。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文艺作品,那就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作文也是一种文艺作品,命题之后,我们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题目,就无法使我们的内心产生反响与共鸣。当然,我们也就无法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思维不能活跃,潜能也就不能发挥,行文都很困难,提高速度当然更不可能了。
  由此看来,激活思维,是快速作文的关键。
  二 如何激活思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遇上了一个“容易”的或者“熟悉”的作文题,写起来就顺手多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行文速度也大大加快。遗憾的是这种机会似乎并不多。
  实际上,任何作文题目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变换一下题目,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把这些“偏、窄、怪”的题目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题目也就变得熟悉了,容易了,不成其“偏、窄、怪”了。
  所谓换题,即改换思维的角度。中考作文题《伸出友谊的手》,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题目的变换,就可以找出我们熟悉的材料来。如:从人际关系方面,可转换成《同学情》;从社会影响方面,可转换成《路遇》、《乘车记》;还可以转换成诸如《邻里之间》、《运动场上》等等。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可以说,任何作文题,都是可以通过变换来改换思维角度,激发创作冲动的。例如《小小荒唐》这一文题,它很容易使人走入死胡同,无从下手。其实,只要了解了“荒唐”的词义:错误得使人感到奇怪。我们就可以变换这个题目,找出新的角度,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我第一次炒菜》、《童年趣事》;也可以从人际交往中选择:《风波》、《一件小事》;甚至从最平常的题目中,也可以找出新的角度:《运动场上》、《野炊》不都可以发生小小的荒唐事吗?
  变换出来的这些题目,比起《小小荒唐》来,我们会觉得非常熟悉,它所要用的材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我们的创作冲动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写文章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种变换,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比比皆是:《分马》未必不是《风波》?《社戏》难道不是《我的小伙伴》?《驿路梨花》不就是《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因此,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曾有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将《我们面临中考》这一作文题目转换成《车祸》。在谈构思时,他说,初三时,他就读的某校为了创收,将操场向社会出租,变为夜间停车场。结果,早自习时,司机们出车,马达轰鸣,喇叭声声;晚自习时,司机们回场,又是喇叭声声,马达轰鸣,使学生不能安静地自习。无奈,只好转入一所无操场的学校,满以为这下可以安静了。谁知,一个月后,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收入,改善办学条件,破墙开店,将教室下面的房子改为批发部做生意。每天提货的汽车、摩托车络绎不绝,车声、铃声喧闹不已,连上课都无法安静了。这一“车祸”使他极为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作文中呼吁:给我们一方净土,让我们放下小小的书桌。救救孩子!
  《车祸》的构思极为新颖,主题也非常积极,紧扣了我们的生活,又深刻的针贬了时弊。这就是激活思维的功效,这就做到了思维发散。这一更为广义的“车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从熟悉的生活中去选择材料,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由此可见,换题在激活思维,拓宽思路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练习:多角度变换题目
  示例1《运动会上》
  变换:《他真了不起》 《啦啦队小记》 《伸出友谊的手》
  示例2《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变换:《邻里之间》 《记一次大扫除》 《小小荒唐》
  示例3《邻里之间》
  变换:《风波》 《伸出友谊的手》 《变化》
  示例4《放学路上》
  变换:《车祸》 《球迷与书迷》 《雨中情》
  理解:1.题目之间是可以互为因果,扩展变换的。
  2.换题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角度,拓宽作文的思路,以便更好的选择材料。不能违背原有题目的要求,只能在原有题目的范围内去变换题目。
  三 如何选择材料
  多角度变换题目,目的是为了激活思维,打开思路,从而去更快的选择材料。快速作文时间短,我们无暇仔细思考,需要倚马可待的功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呢?
  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之中,生活中的素材是可以提炼出作文的题材的。小到洗脸刷牙,大到山崩地裂,都可以提炼出作文的题材。生活中的任何素材只要经过恰当的加工,都完全可以使用在我们的作文里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这是极为普通的小事例。但就是这种事例,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事件的主题。诸如父母的关心爱护或娇宠溺爱,子女的勤劳朴实或懒惰任性,兄弟姊妹间的矛盾冲突或互谅互解,这些琐碎的凡人小事,只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它们都能成为我们作文的题材。如《洗脸》:
  你说烦不烦,洗个脸妈妈都要罗嗦。
  “擦擦脖子……洗洗耳朵……”她又不厌其烦的开始唠叨了。
  每天都这样,我都十五岁了,她还把我当小孩子。还不能不听,如果略有“不轨”,她会亲自动手操作。这不,洗完脸,我把毛巾一搭,还没转身,“你啊……你……”妈妈就过来了。一边拧毛巾,一边又开始数落我,“……这么大的人了,还要……”你说烦不烦?……
  再如《刷牙》:
  “奶奶,牙刷呢?”
  “奶奶,牙膏呢?”
  “奶奶,热水呢?”
  “奶奶,……”
  奶奶真拿她没办法,这小祖宗,什么事也不会做,可就会使唤人。这洗个脸刷个牙,实在不难吧?她偏要喊得惊天动地……
  这两个片断,不都有积极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吗?
  生活中的素材当然不止是洗脸刷牙,还有更多更多的材料。一天当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我们把它列成提纲,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写作的材料。
  设题《我的一天》,使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列出提纲:
  1.早上起床晚了,未吃早饭就匆忙骑车上学。
  2.路上车坏了,总也修不好,急死了。后来一个过路人帮忙修好了车。
  3.在校门口买了早点,进校又被值勤的老师拦住,吃完早点才能入校。早自习未赶上,被班主任训了一顿。
  4.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家。自己煮饭,半生不熟的,只吃了个半饱。又不敢睡午睡,怕迟到,看了一中午的书,头昏脑胀。
  5.下午上课打瞌睡,又挨一顿训。
  6.课外活动时在走廊上踢球,违反了校规,球被没收了。
  7.放学回家,父母回来了,看见夹生饭,数落了好一顿。不过,总算吃了一顿舒服的晚饭。
  这是一种流水账式的材料,但稍加提炼加工,就可以化为作文的题材。如:从材料4中,可以提炼出自己动手、不做小皇帝的主题(《我第一次_》);从材料2中,可以提炼出互相关心、乐于助人的主题(《路遇》);从材料3、4、5中,可以提炼出要注意劳逸结合,不然则得不偿失的主题(《有这么一个少年》),从材料7中可以提炼出赞美亲情的主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材料1和6用在《有这么一个少年》中不也可以吗?可见,生活中并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
  这仅仅是一天中的部分材料,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天中发生的事例是远远不止这些的。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一天,而是从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中去提取材料;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自己一个人,而是从众多的熟悉的人物中去提取,去发掘材料,那么,材料的来源就更广泛,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材料到处有,只要伸伸手。
  有时,并不是缺少材料,而是材料太多了。在众多的材料中,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了。例如:《运动会上》,这个题目,可写的材料很多,百米跑啦,接力啦,跳高跳远啦,等等。罗列出来不下十几项,写起来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拖沓、冗长,读来乏味。集中笔墨写一项吧,又觉得材料太少,写不出什么东西。这种困扰,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想必都曾遇到过。
  安排选材的线索,是解决这种困扰的很好的方法。
  一次百米比赛,时间不过十几秒,这一过程确实很短。如果能以时间、空间的变换作为选材的线索,百米比赛的过程就变长了。从赛前来选择:老师、同学的鼓励,自己临赛的紧张,对手的表现;从赛后来选择:人们的祝贺,自己的兴奋,对手的沮丧等,都可以写入文章。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作为线索,从兴奋到紧张,从自责到自豪,或者从满心沮丧到扬眉吐气,围绕情绪的变化去选材不也可以找出很多材料吗?还可以用人际关系、见闻感触为线索,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选材的问题。
  文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作文时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明白了这一点,“选材”就再也不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了。
  练习:记录一天的流水账,从中提炼出作文的题材。
  1.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
  2.吃早餐。
  3.上学。
  4.早读,上课(语文、数学、物理……)
  5.课间休息。
  6.课外活动。
  示例:题目《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选材料: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吃早餐。
  题目《上学路上》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
  题目:《我的老师》《中学生活小记》
  可选材料:早读、上课、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题目:《风波》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理解:1.生活中的材料是原始的素材,是需要进行提炼加工的。
  2.提炼加工时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时要紧扣题目,紧扣生活,紧扣文章主题。
  四、如何加快写作速度
  找出了角度,提炼了材料,如何快速的写出文章呢?
  快速作文最忌拿腔拿调的作文腔。快速作文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的文章,要用最熟悉的题材,要用最熟悉的语言。口语化的文字流畅通顺,要提倡“我手写我口”,以避免生涩、枯燥、束缚思维的文字出现。切莫端起架子作文,一下笔,只想着:我要开始写文章了,我要写些“好词语”。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在向读者叙述生活中的见闻感触,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结果,人为的割裂了语言和文字的联系,使文字和语言严重的脱节,变得生涩枯燥起来。这样,我们的思维当然不可能活跃,写作的速度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知道,在生活中,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语言往往是流畅通顺的。我们经常向别人讲述一件事,谈论某项新闻,这时候,我们是用不着写出发言稿,再来照本宣科的。绝大多数人在进行这样的交往时,表达上绝无晦涩不通的毛病,有时还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平时,我们在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见闻时,我们也往往会说得眉飞色舞,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在我们说得眉飞色舞时,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了。有时,甚至是很成功的记叙文。在这篇口头表达的记叙文中,我们往往还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描述肯定是生动的,中心肯定是明确的。否则,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快速作文的能力。
  因此,在写作时避免拿腔拿调的作文腔,注意文字口语化,多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有利于思路的流畅。这样做,不但可以加快写作速度,而且,在不经意中往往还会有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出现。
  文坛巨匠们在写作中,也是大量使用口语的。我们可以看下面几段文字:
  1.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哪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
  (施耐庵《水浒传》)
  2.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吴敬梓《儒林外史》)
  3.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要养洋种的蚕。小儿子跟他嫂嫂是一路,那阿四虽然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末了只好让步。现在他家里有的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四张。
  (茅盾《春蚕》)
  4.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老舍《骆驼祥子》)
  5.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
  (汪曾祺《鸡鸭名家》)
  6.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 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7.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老孙头不再说话,两只手使劲揪着鬃毛,吓得脸像窗户纸似的煞白。马绕着场子奔跑,几十个人也堵它不住,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的跑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8.就因为美术课画什么就不像什么,使我的成绩,在这一门上跟数学差不多。美术老师又凶又严肃,总是罚画得不好的同学给他去打扫房间,那一年,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也是常常低着头,吃力的提着半桶水。给老师提水去啦!因为画不像东西……
  (台湾:三毛《一生的爱》)
  这几段文字均出自名家之手,读起来流畅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具体,绝无生涩枯燥的感觉。究其原因,文字口语化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在快速作文中也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进行写作,不但能准确的反映生活,而且由于使用的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无须咬文嚼字,写来亲切生动,容易引起共鸣。不但易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更有利于思路的流畅。在快速作文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切莫“一执笔为文,便摆起架子来,话不由衷,有现成的话不用,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写这样文章的人总以为把‘众所周知’‘然而所以’一用上便有了文学味道,亲切动人。事实上,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要丢掉这个架子,这个不好的习气。”(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
  老舍先生的这一段话,点明了写作的真谛:“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的口语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因此,这才是亲切的语言。不要去冥思苦想那些所谓的“好词语”,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词语”。
  练习:片断描写《迟到》 《我第一次炒菜》 《童年趣事》 《他真了不起》
  示例:《迟到》
  呀,都七点二十了。
  我掀开被子,一骨碌爬起来。怪了,明明开了闹钟的,它怎么不响?抓过来一看,唉,只怪自己发蠢,昨晚看电视看晕了头,把“8”看成“6”了。
  抓起裤子就往身上套,弟弟在一边捂着嘴笑:“哥,穿不进的,那是我的裤子。”我一看,果然不错。气得我一把将裤子套在他头上。他哇哇大叫,我没有理他,来不及了,还要漱口洗脸呢。……
  要求:1.运用口语,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景。
  2.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对话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3.体会口语化的文字在活跃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快速作文时间短,文章开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拘泥于传统的作文要求,要着重训练开门“上”山的写法。所谓“开门上山”,即下笔就进入事件,下笔就进入主体的写法。如《野炊》这一作文题目,一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从集合开始写,从出发开始写,甚至从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开始写。这样写未尝不可,也符合文题的要求。但要想在30分钟内成文,时间就显得非常紧迫了。铺陈了数百字,文章可能还未进入正题。无疑,这是无法完成快速作文的。因此,要训练快速入题。写起来绝无废话,事件紧凑而集中,一下子切入正题,进入主体,为主体的行文创造良好的开端,进而触发灵感,产生共鸣。
  还以《野炊》为例。如果从洗菜开始,从切菜开始,从炒菜开始,甚至从吃菜开始。下笔就扣住题目,下笔就进入主体,下笔就出现了人物的性格。这种开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使人思路清晰,有时还会使人出现灵感,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
  有位初中生在快速作文训练中,把《野炊》变为《伸出友谊的手》后,开头是这样写的:
  真是越急越添乱,刚把菜倒进锅子,“哗”的一下灶塌了。还真亏躲得快,要不非烫了脚不可……
  这样的开头,下笔就进入了事件的开端,人物的性格也开始展现,主要情节也呼之欲出,思路已经很清晰了。它已经为文章的主体奠定了基础。在写作文章时,有了这样的开头,肯定能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速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开门上山式的写法,还可以避免开头雷同,读来颇有新鲜感。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这种开门上山式的开头也比比皆是:
  《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那只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夜走灵官峡》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醉人的春夜》
  “再遇到人,一定开口。”陈静想着,抬头望了望胡同里昏黄的路灯。夜深了,到处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怪影。“唉!这倒霉的自行车!”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
  《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就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范进中举》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
  《卖蟹》
  麦黄蟹,豆黄鳖。
  麦子黄梢儿的时候,蟹子顶盖儿肥。公的满膘,母的饱籽,肢脚尖里都是肉。把刚下网的新鲜蟹放锅里一蒸,清汤白脑儿,紫盖红螯,剁下姜,浇上醋,谓之姜汁蟹,实在是一盘下酒的佳肴。
  练习:为下列题目书写开头。
  《我第一次__》《野炊》《有这么一个少年》
  示例:《野炊》
  1.柴又湿,灶又浅,鼓捣了半天,火没生着,反倒惹了一肚子的气……。
  2.一揭锅盖,傻眼了,一股糊味扑面而来。一锅饭煮出了三种颜色:上面是黄的,中间是白的,底下是乌黑的。
  3.“今天我什么也不管,就等着吃现成的,看看你们谁能表现出最高水平。”一到目的地,周老师就大声宣布。这可糟了,在路上不该吹牛。这下,自讨苦吃了……。
  提示:这种开头可分别从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方面入手,直接入题,进入事件。
  要求:1.要开门“上”山。
  2.要注意语言的口语化。
  3.每个题目各写三个开头。
  六 辅助训练
  快速写作法只是一种方法,不是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功秘籍”。不要以为知道了这么一种方法,或者背熟了这种方法,就学会了快速写作。要想获得快速写作能力,平时仍然需要进行辅助性训练。
  训练方法:
  1.提纲训练
  一个良好的文章开头必然伴随着文章的构思。在完成作文开头练习时,要结合训练为文章作提纲的能力。这种结合式训练既能提高我们的布局谋篇能力,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我们在写作时易犯的毛病。
  2.片断描写训练
  文章都是由一个一个片断组成的,进行片断描写可以培养我们的选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训练简便易行,费时不多,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两种方法,是快速作文的基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练习,要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能坚持不懈的练习,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具备了倚马可待、即兴成文的能力。



相关阅读:快速教学的五条原则
快速审题的四种方法
快速的依据和实施
巧妙结尾技巧
快速训练五步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1602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