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知识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 l1 R/ z; e& t* I& ^; e2 v(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1 Q1 e9 s* z" H. b. }9 a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使气压带不再呈带状分布,而呈块状分布。
4 w4 b: i" \3 H* A' C/ y. H
! C) V% y% X! O$ v0 s1 O
9 J1 V* c% H/ N) f; q; R; z9 R0 V1 \# F* r
海陆分布对地面气压带的影响:
! A' S+ x x+ Z# g4 K* W1 v
- e- K4 S$ T7 ?5 u# q' Z8 s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
a4 |' ~8 e. V% r6 l& J9 l" S0 i6 ^9 f' A0 a# a5 s
![]()
% f( {7 Z7 n1 @. } B
/ f+ e6 Y) M: x3 G4 v7 u4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图示如下:
7 N. \' O; \# d3 g Y![]()
& i1 W- j) }. ?" ~' d/ ^" \1 ?9 {. }2 [. R# f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T* F- e+ O$ M8 m5 U" {& t9 P
$ `. q" o) C; N1 L/ v) a3 R8 d
. v: _* i: i3 p. `5 s: y
" Q7 j- q M( D5 y$ q5 {
8 C# m' b/ b6 F, R1 g$ ^# Q8 q. c |
?) f' k |/ H) S( `4 N6 R夏季 |
( M. f: W" @* a p& J; k5 i冬季 | " T! P2 M- u* t! d; q2 O
原因 |
# X( k' ]( o$ B/ u; l4 h5 M! Y8 P气温 |
& N5 p" }7 ~ J8 A气压 |
; }* }. r Z: P3 l8 I0 [6 U气温 | : {; [/ i6 N0 \0 n4 X# E! @7 Q$ P
气压 |
- B7 H9 s6 G3 m比热容 | : k4 w; r/ u$ l+ _0 a1 Y! X
透光能力 |
6 g% d! P7 U, h: C陆地 |
; k+ _( K' |, W! c) c9 Y% Y高 |
s% A, }; _* M2 i低 |
& H$ _- I; r5 ^, D" {% m& M低 |
0 F$ \- s! t/ [4 [! W; y高 |
: {7 b) S# B3 {8 g( d( d$ }# _! ?小 |
: ?7 E0 b Q. ?* `0 }3 _弱;太阳光热集中在表层 | / A0 } |1 Q# b7 q" [$ N; N
海洋 | - T2 p# P0 o; E9 c! t! _
低 |
" `9 B& `9 S+ p3 k! V高 |
# n6 b# J4 ^% n. V高 |
8 `0 `5 `; [) y4 F0 v8 c低 | . r+ ~- l! x( ^% h+ `
大 | & j* Z; a1 w6 w4 ^' g! o
强;太阳光热可向下传递 |
0 C3 R7 s" X' D% k6 b9 {2 [( e2 O3 F4 \2 z0 M W9 x0 x- t. T
特别提醒:南半球表面以物理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占绝对优势,因而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 A& ?: }5 G# m, v# a: R
! @. v% j0 v7 x2 a) D1 [/ L+ ~1 |0 n5 b' x# v) j+ [
m) y4 n9 @9 R) V/ y
, O5 a6 J s) z8 N# |/ N
! P) }2 f! s/ V2 J2 J: y- `% d9 h# C9 l0 Z' A7 W- T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2 q; ^7 R7 b$ e" f. ^2 R+ D
8 F* g/ M2 o2 q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3 c' [3 V; w5 G% c3 N+ Y6 `" w$ S
* w5 _ m! n1 i; }- u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g1 ~ S9 ^9 h* c; h- r) G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u9 H d- M8 t
3、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 ^8 `& j g+ W. X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4 t z8 U5 |8 {" ~! I W
![]()
0 q, p/ Y: h5 T9 B W4 ` l' g: q" R# e
5、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_( ]& |% A5 w2 j4 }1 f
![]()
+ S% I$ S& w) k- k: u# y6 _- q8 N4 e3 u3 c4 }4 J8 o
- v! N" _/ X) h5 F& L" A
# k, n+ o4 j: N" f" \" t
, @$ w, g. I1 l8 } e, `- I: b2 ^. a/ P) n
气压带的形成:- m2 S9 X. C! t3 O
5 d5 [, W7 c7 L3 p
, s6 D7 W0 w/ n2 K6 c) W- z1 x/ m7 ?. U" F8 X: m) r
气压带 | ) C* _+ V; R' M
纬度位置 |
/ L, u# a# G" ^形成过程 | 成因类型 | | 赤道低气压带 |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 热力原因 | |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 动力原因 |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 动力原因 | | 极地高气压带 | 南北纬90°附近 |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 热力原因 |
% G- P( ]0 a; g& L, G# X2 W+ b& i R5 B
风带的形成:9 N. k! n% P! m+ V" w
/ M( T |* |( `1 o
+ ` y6 b- a- Y8 P2 Z# H! n6 b( `. z+ |4 r5 k4 K- {8 S
风带 |
# S. k' x/ b' b5 F形成 | | 极地东风带 |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 | 中纬西风带 | 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 | 低纬信风带 |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 . x# j! Y4 ^: {; f( N- G v2 C- _
1 P5 K3 v, Z: b% ]+ |
- F3 W H( n7 y f, D5 ^特别提示:
' e5 d4 B6 k2 e. b) k U
4 ]" v" ?5 a7 w+ @: d(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 ]/ h& b; \3 O: \! G(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 l) Q& k- r' P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 v% n8 u8 I1 l(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 C3 E" q7 [1 u1 V/ r(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1 k, H$ E. M# h& U
1 }+ F% @; \8 n h
4 V0 p' H m/ u3 _ D/ }: p- {/ c4 ~4 M! E4 T2 l X6 W4 N2 S6 Y
$ r7 N v# F$ _3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