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想象有三个重要环节:感性知识、生动的描述、对描述的理解与感性知识在大脑中有机地结合。再造想象技能的获得技巧也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 i$ P( j8 [% U/ R. ~5 ^8 |9 ?
1 z. {1 A& u8 Q! w) V4 i第一,从对关键词的准确理解、推敲展开想象。
3 W. ?1 a/ @' r& J8 w& S3 g6 M: K当听到别人叙述一个场面、一个故事……或看到一段描述文字,首先要把想象的基点定在关键词语上,如果是诗就要善于抓“诗眼”。我国古代命题作画,尤其显示出这种想象方法的重要性。如“深山藏古寺”,“深山”、“古寺”对任何画家都易构思的,然而怎样体现出“藏”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出的。深山画得再好,古寺画得再妙,也塑造不出原题所指的形象。优胜者以老和尚在山溪边排水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原题的形象,画面上只见深山却没有古寺,可见前后两种想象所引起的效果是多么不同。同样,“踏花归来马蹄香”,进行这样的想象要把握的关键既不是“花”,也不是“马蹄”,而是“马蹄香”,所以,把“花”、“马蹄”想象得再动人也不会奏效。有一位画家想象出几只蝴蝶围着马蹄转,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原题蕴含的形象。而假如画家不从“藏”、“香”上展开想象,而在“深山”、“古寺”、“花”、“马蹄”上下功夫,恐怕画得再好,塑造出的形象也一定不尽如意。; M3 I) r Y" Y. q6 x
所以善于把握关键词语从而展开想象不失为成功地进行再造想象的一条有效方法。
8 p' h% ^0 t: N$ T6 o4 U
: O4 X! q0 m8 I% n第二,积极调动已有表象,提供整体形象的素材。* w% U4 w1 i+ a, S' s" k
再造想象是在词语描绘的基础上引发的已有表象的重新组合,其素材是各部分原有的表象,在把握准词语后,就要在头脑中调动、搜集,呈现出有关的表象群,当然这一切都是迅速地进行的。如根据热带的描述,我们脑子就要涌现出炎热而不是温暖的情景,涌现出黑种人甚至我国古代包公似的形象而不是其他白种人、黄种人的形象等等。只有将这些局部的表象提供完备,剔除无关部分,才有可能进一步组织成热带的整体形象。
6 H2 j7 u! V6 X" G- t% i. a4 w+ j" B$ x& f* O6 V) ~) k
第三,根据描述,将准备好的局部表象群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
0 G: k, R9 [3 E, x' l' b* s如听取某一建筑物的描述,那庄严的石龙柱、别致的顶棚、灰色的墙壁、红色的大门,还有那旧式瓦、褪了色的砖等,仅仅产生这些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它们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思维加工,哪个表象在哪个位置,分别安排妥当,这才会最后形成关于某物的整体表象。
; J) B$ A8 u( e. j& x/ w' _# \
9 L& ]4 Z; q; {$ t7 v7 W第四,设身处地,进入意境。& `0 u$ E" }3 X% F
把自己置身于描述的情景之中,激发情感,会使想象更加完善、丰富、逼真、生动。如读《桃花源记》,开始即进入意境,仿佛是你自己在“缘小溪而行”,那潺潺的流水会触发你向往的情感,那溪边弯曲的小路会把你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这时,“忽逢桃花林”,想象的火种就像落入一堆干柴之中,即刻燃起想象的火焰,仿佛那桃花林就在你周围,你自然而然也就“陷入”桃花林之中了。3 V; K, [2 E# E" N3 x' G1 r
+ F( D' Y# {9 _0 c; G第五,运用比喻,以具体代抽象。& g6 k# Q1 ]! T U' k
生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凭想象难以把握的形象,即那些比较抽象的想象。如地球是两极、赤道离地心各多少的一个立体形状在同学们脑中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这种形象来;再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49 500 000公里,凭这个数字单纯想象这个空间距离也是困难的。这时候就要适当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增强可感性。地球用个鸡蛋替代,想象起来就容易多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可想象一辆每小时50 公里的汽车从地球驶向太阳需走340 年,这样也有利于想象的巩固与贮存。5 W: L% ~+ [: I3 o" s9 N1 _7 Z
2 ^, @( c/ H# i$ z8 [5 K4 _4 W
5 B3 O& w( L3 ~8 A"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