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刺激可以说是打开右脑学习潜能的一把钥匙。日本著名的盲人国学大师保己一拥有超群的记忆力,精通日文和汉文典籍。大家可能会疑惑,一个盲人是怎么学习的呢?原来在小时候,保己一常常让别人念书给他听,听着听着就记下来了。! G9 O3 q! j: D
; q' F9 T A; \据说保己一每天要朗诵100遍以上《般若心经》。这样的听觉记忆训练开发了他的右脑。这么想来,保己一虽是一个盲人却写出了666卷的《群书类丛》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 o( y) ], @% ]9 C; t
6 T9 q/ P6 U6 {! D% ^* U听觉刺激为什么能开发深层大脑的学习潜能呢?秘密在于身体中的发声回路与听觉回路。通常我们说话时发声是利用声带的振动,通过空气向外传递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发声还可以向内传递,再回到身体,大家试着捂住耳朵说话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了。
+ m7 ?9 L! z% | F. [ h5 `
7 E8 u7 c; {4 E! a! V我们听到的声音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鼓膜传进来的空气振动音,另一种是经由与鼓膜相连的锤骨、砧骨、镫骨传进来的体内振动音。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鼓膜传进来的,在大脑的浅层中被处理。而通过锤骨、砧骨、镫骨传递的声音直接作用于大脑深层,从而可以开发大脑深层的学习回路。0 Z3 o9 g. X" I6 g, S$ R: b, S/ {
4 S( Z+ x( e" _: G4 w( u! `& B. i
捂住耳朵、反复出声朗读可以减弱颞叶记忆区域的活动,声音成为体内振动音传到大脑的深层,从而打开连接间脑记忆的回路。
$ J+ L& ]9 b$ R& {1 w0 n& } R5 f2 C6 d6 d
训练听觉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听不断重复的体内振动音。
- F4 M7 f6 }3 h1 w% g2 L
) L+ F1 E; O% D& @" h* b现在,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非常关注借助视觉达到理解和记忆。但是,我认为听觉的学习同样重要,出声朗读和背诵教科书的学习方法应该被更多地采用。
6 A! p) s m6 w |0 R
4 n* V! J+ x1 S: V出声朗读非常重要,这样做可以刺激深层意识。如果长期坚持训练,与深层意识相连接的记忆回路就会被打开。' p9 y; @# Y6 O. q8 ^
% _* H; Z3 J& {) T% C
大脑的深层学习回路打开后,记忆的质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后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人们会发现教科书只需读上一遍就能全部理解并记住,只看过或听过一遍的内容,也可以马上复述出来。. m; f% R4 N% n* O0 @
3 c4 U1 g1 K4 A- A; N/ K难道我们不应该提倡这种学习方法吗?
7 U6 o5 T- N6 m. M* n* O
+ k7 E" o; [9 I' N7 d7 M3 \5 l+ a声音被直接记忆在大脑最深处
0 p3 {5 f: a/ T% f4 h2 r
d9 `1 t/ O6 d6 p% Y- s/ E右脑和声音之间具有很深的关联。这是因为右脑是图像脑,能够进行想象,而形成图像的“光”与声音都属于宇宙中的一种“波”。因此可以说“声音所具有的神秘功能”在右脑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一项报告认为,大脑的能量来源于声音,准确地说,应该是来源于“波动能量”。1 `6 Q, _) a! D: F. X
: o0 C. F% { B: `
为什么?因为正是充满宇宙空间的波动能量构成了世间万物。- C- v/ d |2 j" F+ \# w
6 I% O. M; f" {3 @' d! C; r. @3 O我们知道,左脑的信息输入大部分来源于眼睛,左脑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与之相比,右脑是依靠图像记忆的,而且右脑的图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眼睛看到的具体图像,“声音的能量”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原因就是,“声音的能量”能够直接到达大脑的最深处。
) N& j8 V% V+ f5 R' x$ f9 n) ]$ }9 M# Q u* P% Z: _2 |
此外,人们也常说声音的记忆是“人类最原始的记忆”。为什么?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聆听到的生命回响就是声音。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聆听母亲的声音了。胎儿听母亲说话,不是通过空气的传播来的,而是通过母亲的身体来倾听体内振动音。这个理论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 Z8 A0 o) \' k. \4 U9 d6 f, Q! p8 J/ L
但是,人们为了生存,通常会综合使用五感来获得必需的信息。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们的感觉器官慢慢开始老化,首先由眼睛开始,最后才到耳朵。这就说明人类最基础的感觉器官老化得最慢。
! H, x+ |# ~0 E1 R1 J; m' \: g, h+ n
也就是说,只有声音才是与生命直接相连的信息。
! I. H; c6 ~' u6 t% H2 @( _$ [8 {+ L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