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一生守着妈

[复制链接]
28 0
安南大叔 发表于 2018-2-25 19: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少年来,随着工作的调动、职务的改变,我总是在换办公室,可不管换到哪里,我总是把妈的照片摆到桌上。有妈在,心里踏实,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妈出生在豫南方城县平高台村,村里的余家药房是妈家里开的。妈的爷爷是清朝秀才,方圆百里都有好名声。妈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后来随军南下抗日就没有了消息。爸家离妈家有十里的路程,家境殷实。妈的爷爷与爸的爷爷认识,两家一搭话,妈就在14岁时嫁到了爸家,放到现在,那正是读书和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妈却开始了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的辛劳生活
  
  妈和爸成亲的第二年,爸就去了许昌烟行学做账。爸离开家,妈却走不了,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得伺候,妈从来没有提过跟着爸到城里去。很快,妈就以她的勤劳、善良和孝敬老人赢得了全家与全村的夸赞。
  
  新中国成立后,爸家因财产与土地购置问题被划成地主。家里的人出来进去都遭人白眼,爸就不再常回家。妈长期留在家里照顾着老老少少,承受着一切想不到的变化,直到1953年,妈才被爸接到了许昌。
  
  妈跟爸进城的时候,10岁的三叔也吵着要到城里念书,爸接来了妈,怎好把弟弟也接过来,爸就不同意。可妈说:“去吧,城里怎么都比乡里好,我能累着什么,还不是锅里多添一瓢水?”三叔就笑了,爷爷也笑了。自从被划成地主,爷爷很少有这样的笑,他心里感慨有这样一个好儿媳,能为这个家分忧解难。从此,20多岁的妈照顾着三叔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的一应事情,6年间,妈把三叔从小学照顾到上初中。这期间,虽说妈被招工进了许昌市服装厂,但妈和爸的工资加在一起也不算高,可这之后的5年,他们还供养四叔念完了中专,资助妈娘家一个家境窘迫的远房舅舅读完了大学。1957年、1961年我和二弟相继出生,几年后,大妹和小妹的出生在给我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妈增添了更多的劳碌。
  
  我出生不久,爸的远房堂妹带着孩子找上门来,听说妈在服装厂上班,想跟着学缝纫。妈说:“中啊,先住下,我去跟厂里说说。”这一吃住就是一年多,姑学成后回家自己开了个服装店。村里的老人说:“都说姑嫂不和,你们还不是亲姑嫂,真不拿你当外人哪。”姑就笑,总是说着妈的好。妈回乡下的时候看到了五外婆,五外婆的儿子早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她就成了一个孤寡老人,没人照顾,吃了不少苦,最后是妈给五外婆养老送终的。
  
  家里人一多,生活就窘迫,每个月只能改善一次生活。每到发工资时,妈就给我一块钱,让我去买水煎包,给大家解解馋。我是老大,总帮妈算着每个月买粮多少钱,买煤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看够不够花。那个时候老家农村总是来人,遇到谁说娶媳妇没钱了,上学困难了,妈就掏钱。妈说:“没事,拿去先花着。”这样,我家后面的日子就更窘迫了。
  
  屋子虽小,有妈就显得大,显得充实和温暖。家里总是有备用的床板,晚上加在床的里面,以便睡更多的人。木格棱窗下放着缝纫机,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总放在窗台上,我离开家参加工作的前一年,那盏煤油灯才换成一只15瓦灯泡吊在缝纫机的上边,妈的眼前就亮多了。妈在布案上忙活那些布块,我和二弟就在缝纫机的边上做作业,妈用缝纫机了,我们再趴到布案边去,做完作业就支着脑袋看着妈忙活,最后妈把布案上的衣料用布一裹,就裹出一个平展的床铺,我们爬上去,一躺下就睡着了。缝纫机的轧轧声伴我入梦,那时不知道妈的累。妈不仅忙我们的,还有街坊邻居的。人家平时也不好麻烦妈,妈知道这些,人家既然求上门来,就是遇了事,怎好不给人家面子,就笑着应承下来。
  
  爸那时因出身问题被下放到离许昌十多里的乡下去,整天不着家。爸那时总觉得低人一等。妈却不在乎这些,她在工厂好好工作,把家操持得有条有理。这给了爸不少安慰,爸总说那些年多亏了有妈这样一个理解他、关心他的人。
  
  妈在厂里踏实肯干,常常受到赞扬。领导想培养妈入党,还要提拔妈当车间主任,妈也写了申请书。但是一外调,知道了爸的情况,领导就跟妈谈话,要妈和爸划清界限。妈说:“要是我跟组织还有差距,我就再努力。我们孩子他爸的事我心里都知道,孩子不能没有爸,我也不能没有这个丈夫!”那个时候,妈担心爸承受不住打击,经常把洗干净的衣服和做的好吃的带上,走很远的路去看爸,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赶去,上班前再赶回厂子里。正是由于妈对爸的关心体贴,才使爸的精神没有垮,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
  
  那时候,我同别人打了架都不敢回家说,说了一定要挨妈的训斥,不管谁对谁错,妈从不惯着自己的孩子。一天,跟我打架的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正巧爸心烦意乱地回到了家。看到这种情况,没等我做出解释,爸的皮带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妈拦着的时候,我含着委屈的眼泪趁机跑了出去,身后传来了妈“大娃、大娃”的呼叫声。我跑到了许昌火车站,候车室里烟气腾腾,挤满了人。我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远行,我不想走,不想离开妈,我开始后悔跑出来。后来我得知,妈拿着一根竹竿,在寒冷的大街上到处找我,那根竹竿捅遍了街两旁的犄角旮旯,妈怕我躲在里面不出来,一边找我一边叫着“大娃”,那种呼喊让风领着一直从街这边传到了街那边。渐渐地,我听到了那揪心的呼喊,它冲着候车室来了,我已经从窗户里看到妈的影子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想叫着妈扑到妈的怀里,腿却在妈进门的刹那从另一个门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汽车站。妈的叫声远去了,在妈的叫声后面,是我泪水模糊的脸。多少年来,我的记忆里,一直有妈寒风里呼喊“大娃”的影像。
  
  第二天在我终于见到妈的时候,一夜没合眼的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滚烫的泪水落在我的脸上,我抹了一下脸,抹出了更多的泪水。我不知道妈失去我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埋怨,很快端来一碗热饭,饿极了的我捧着那碗饭,连同泪水一起吃到肚里。妈说:“大娃,别记恨你爸,他是心里憋闷,有气出不来。”事后,我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爸,妈让我去看看爸,我仍然和爸怄气不想去。四叔来的时候,妈对四叔说:“你领着大娃去看看他爸吧,我老不放心。”四叔便领着我去了。爸当时刚因“一打三反”被封闭在乡下,一见到爸,我对爸的怨气全消了。爸瘦了,眼睛显得特别无神,见到我才闪了一点亮光。我拿出妈给爸带的东西,爸的精神才好起来。我知道,亲情在爸身上起了作用,我知道妈为什么要让我来看爸了。
  
  我到了外地工作后,离妈远了。妈想她的大娃,就常坐了长途车来看我。我那时才十几岁,在妈的心里还是个孩子。我那时不知道妈一路的辛苦,也不大愿意妈跑来厂里。妈不知道我爱面子,只知道想大娃,只要能看看大娃就心满意足了。
  
  妈一生没有去过大地方,只到过开封,还是服装厂组织学习时去的。妈说:“都说北京可好了,啥时候也去看看。”妈走的那年夏天,我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前,我拿出妈的照片,心里默默地说:“妈,大娃和你一起来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我的泪水滴在妈的照片上……



相关阅读:等有钱了再说
气温持续升高,地球将会怎样
人生的底色
两个老师和一条河的约定
外婆不都属于厨房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2

帖子603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