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孩子暑期培训不应盲目跟从

[复制链接]
119 0
shuiblue 发表于 2018-2-27 16:1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泥塑、绘画、书法、钢琴、羽毛球——这个暑假,可可的妈妈为三年级的可可花费近4000元报了5个兴趣班,她无奈地说:“附近的孩子几乎没有不在暑假报班的,咱孩子不报,连个玩儿的小朋友都没有,再说,还得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呢!”在我们周围,尤其是近年来,像可可这样奔走在各类培训班之间度过暑假的中小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孩子不情愿、家长也是苦不堪言。越来越苦涩的暑假夺去了孩子们金色童年中仅有的那点快乐时光。这样的暑假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又有哪些苦衷?这种现象又反映出怎样一个社会状况?  半夜排队抢占暑期班名额  7月上旬的一天,一家知名外语培训学校的分校在我市兴华街一座商业楼中“开张”,为了吸引生源,校方给出了前50位报名者学费减半的优惠条件。附近居住的张女士也准备给正在上三年级的儿子报名,她说:“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没想到名额刚好没有了,我一问前面排队的家长,有的人竟然前一天晚上11时就到那儿排队去了。”培训市场的火爆可见一斑。  如今的寒暑假,成了各类培训学校争抢生源的旺季,复习班、提分班、冲刺班、兴趣班、奥数班……各类广告多得数不胜数。“报班”的孩子也是“无数”:后小河小学一年级的佳佳自己选择了“画画”班,另外,妈妈又给她报了提高交流能力的“语言表演”班、提升修养的“钢琴”班、强身健体的“跆拳道”班。五一路小学五年级的欣欣即将面临“小升初”,妈妈为她报了六年级的语、数、外各科辅导班。据了解,我市中小学生在暑假报班已是普遍现象,少的一两个,多则五六个,小学低年级的一般以兴趣班和英语班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以文化课为主,学费数千元,甚至是上万元都很常见。业内人士估计,两个月的暑假里,城里的孩子有不少于三分之二是在培训班里度过,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同伴都报了班、没有了玩伴儿不得已也去报了培训班。  如果说培训市场的火热助长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热情,那么,家长们热切的需求也成就了培训市场的火热。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我市民办培训学校的规模、数量及收费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市内各类有证无证的培训机构加起来不下千家。有些学校的在校生人数甚至达到2000人以上,超过某些公办中小学。而一些“名校”的公办教师在某些培训学校一天的代课费甚至超过其在公办学校一个月的工资。  家长纠结做选择  赵女士是一名媒体从业者,她三年级的儿子每次考试几乎都能得“双百”,而一直被其他家长称为“双百王妈妈”的她,在这个暑假也开始为孩子的“小升初”提前做打算,为孩子报了奥数班。“好不容易到了暑假,孩子早就想好好玩玩,不愿意上这种班,我也不想让他上,可是没办法,培训学校都根据奥数成绩为‘名校’推荐生源,上奥数班就等于为孩子将来上‘名校’多个保险。”赵女士道出了她纠结的心情。  如今,与赵女士想法相似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希望孩子在假期尽情玩耍、放松身心,但是,又不得不为孩子的升学打算,迫于各方压力,他们只好将目光投向了培训学校。同时,许多为孩子报兴趣班、特长班的家长,他们报班的初衷也或多或少含有“功利心”,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单簧管、小提琴、围棋、长跑等“特长”将来能走“特长生”招生的路子。可以说,升学,成为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班的主要原因。  不过也有别的原因,那就是,许多家长在暑假没有时间陪孩子。在高新区的一家钢琴培训教室里,我们看到30多名7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写作业,这里的老师说;“费用是一个小时60元,孩子们来了可以学钢琴,也可以写作业,家长们上班没时间看孩子,我们这个班也负责托管学生”。一位妈妈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大人得上班,孩子放假没人管,让老人看吧,管不住!让一个人在家吧,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还不如把他送到培训班去,有人看着,还能学点儿东西。”  “小朋友们都去上培训班了,我要不去,就没人和我玩。”三年级的小胖也加入了报班队伍中,他上培训班的目的就是找玩伴儿。小胖的妈妈说:“我们家附近,几乎找不到不去报班的孩子,我就干脆也给孩子报了个班,这样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  除了这三个原因外,也有部分家长是随大流:“别人家的孩子都报班,我们不报,就落下了。”  孩子上培训班患上抑郁症  在我们的调查中,热衷于报班的大多是家长,而问起孩子是否真愿意报班,大多数的回答都不置可否。但提起上培训班,没有抵触情绪的孩子我们还没遇到过。  “我现在想开了,孩子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说这话的是我省某高校王老师。王老师的儿子伟伟“从小学习就好”,可是,不知为何,上了初二以后,各科成绩直线下滑,去年暑假,王老师花了1.6万元给孩子报了“一对一”的培训班,同步学习各门功课,可是一段时间后,成绩还是没上去,王老师非常着急,他又从另一家培训班里找了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来家里为孩子补课,在伟伟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后来,伟伟逐渐变得面无表情,不和任何人说话,还常常莫名其妙地流泪,王老师带他去心理诊所检查后才发现,伟伟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太原得觉心理咨询研究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巧英经常接待这类孩子及其家长们的来访。从许多真实的案例中,李巧英为我们分析了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后带来的影响。她说:“上学的时候在学习,放假了还在学习,导致不少孩子滋长厌学情绪,这种心理又会给他们带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为,孩子们会认为‘反正这些内容我已经学过了或者将来还要再学一次’、‘反正也没玩的时间,写慢点也无所谓,还不如边写边玩’等等。另外,不加节制地报班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恐学情绪,以致不少孩子一提考试,就会有肚子疼、胳膊疼等躯体化反应。更有甚者,会患上抽动症,一说上某门课,就会紧张、害怕,出现咬指甲、挤眼睛、抽嘴角等不自主的反应。此外,中学生中的网瘾、早恋、偏科、抑郁现象也常常与厌学情绪有关。”  谁把孩子的暑假变得苦涩  与美国中小学生玩彩泥、去水上乐园、去图书馆、爬树等等丰富多彩的假期相比,中国孩子的暑假却越来越苦涩。李巧英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她说,导致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家长心里根深蒂固。二是,家长会将工作中的压力不自觉地转移到孩子身上,表现在当他们在晋升、评奖中受挫时,往往会对孩子说“你不多学点儿,以后就等着扫大街去吧”;三是,有的家长从小没有好好学习,这个“未满足的情结”会在孩子身上体现,让孩子帮助其实现愿望;四是,一部分家长盲目攀比,看到“别人学那么多特长班,自己不学就吃亏了”,这种盲从、虚荣的心理也将孩子推到更大的压力之中。所以,家长们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孩子们的假期就变得越来越苦涩。  然而,李巧英同时认为,这不能全怪家长。教育部门每年都在说“让孩子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假期”,但迫于升学压力,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无法“淡定”,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这么急功近利,却又不得不这么做;家长们爱孩子,却眼睁睁看着孩子不开心又无能为力。  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裴丹说:“体制内的课程体制外补,会严重挫伤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孩子是学了一点知识,但从长远看,不但使亲子关系恶化,还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不利。”他认为,家长们一边对课外培训抱怨,一边又辗转各类培训班,为各种升学考试做准备,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起主导作用,分数,是全社会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因此,把快乐的暑假还给孩子,不仅需要家长调整心态,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力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孩子们创造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相关阅读: 给孩子自己判断事情的权力
青春期易于误入的歧途
不是想望子成龙,而是想望子不成虫啊!
引导孩子读好“垫底的书”
家教中怎样提高父母的威信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1602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