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深严,一不小心就“逾制”了,后果严重的话脑袋就得搬家。偏偏等级制度又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对人们借以容身的居所,中国古代就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着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人们在门上该钉几颗钉,门名叫什么都有条条框框规定着。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两千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各朝各代是不尽相同的,譬如周代时,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就有了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连椽子的加工精度也有等级的差别。
不仅不同朝代不同规矩,不同人员也是不同对待的。比如王府与皇帝的宫殿相比,就有很多东西是皇宫可以随便用,王府碰都不可以碰的。比如王府宅门名叫府门,屋顶用的是绿瓦和灰瓦,而绝对不可以用皇宫通常使用的黄色琉璃瓦;屋顶造型王府只能用气势稍弱的硬山顶,而不能采用皇宫的歇山顶式;虽然仍可用脊兽装饰,但在数量上却有严格规定,不能超过九个。
不仅这样,王府门前台阶数量、高低以及门上钉什么钉,门名叫什么,都是有规定的。如《明会典》载,洪武四年定出王城制度,如“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后又规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甚至连门名也划一:“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相关阅读:人类的大灾难 真实的太平天国运动
北京立冬吃涮羊肉风俗从何而来:仿照清代宫廷的规矩
历史上那些遭国君父亲们强娶的儿媳们结局如何?
陈伯达晚年评张春桥其文:写得再多也不过是一堆狗屎
宋国太子痤之死-史上第一位被太监逼死的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