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山西为例:2 V/ N+ l7 k- I* g) [9 |! x# S
+ w! Q! Z. @. r
一、山西煤炭的资源条件:
4 I* u2 q6 _+ e, Q' ~' W8 Q+ `) B# c1 k U# y5 r) _, A& `, ], `
1、山西煤炭的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8 @( ^9 a. f4 }$ |4 m+ E
2、山西煤炭的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9 B! a1 ^+ l5 a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对能源需求量继续增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p; X+ F( t/ i) P! e2 N5 S
: @0 k( z! q9 a9 m3、山西煤炭的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9 \ D& T% z1 I: F! C( {
邻近主要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较近;有众多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6 e4 f0 j- q$ h7 x1 U- Q0 V# e" y
二、能源基地建设:
6 W! k, f- c4 R) v2 D
" D* {2 I0 d- o& k* ~7 z: j9 ^9 S(1)扩大煤炭开采量: 5 V( v2 K. R8 Q5 f! j" a& m
扩大开采规模;增加产量
! I2 x7 U/ y' C* X& p/ R+ A. T) G(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形成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 \1 O$ G9 M) n8 [- h3 H' E(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b" v, j1 X/ W; [5 H) J
% \5 L6 _5 b- j' \3 L能源的综合利用:( g( e% I4 J+ `) ?: Y
6 C6 l2 G& w# m# p- r/ h, f, W8 d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 z l3 c' t: J1 I; s (2)产业结构的调整
* v8 p( {: x" y, T F" s- d
( h- c6 d3 j- l1 f1 T6 e* O8 ^& E3 e8 B! l+ a$ a v- a$ s- F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 t5 q+ D% Z P) X2 I& s
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导地位 6 f8 X2 k! [! T, O3 j# \: z% l! F
# l! k2 g% Q; Q5 i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 U& [. E! B' k5 C! K& A
$ f, ^# ~$ t: Z! V# e2 Z(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缘由 3 T- z* }+ z* C
" g5 n) v, P( \. T7 r(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B- F: O( J9 L8 r9 w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8 u+ J. s/ i; \% M8 O调整产业结构;
' ]0 E' j* P* p" \9 e“三废”的治理
4 r0 b9 O' V2 y9 G8 y N a废渣??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6 F2 I7 R# I* N1 d9 I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 @9 @& [! [" U废气:
% R( `2 P/ n# B" i7 d8 f$ x0 c①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防止了对大气的污染; 2 H$ n. x0 I f- k# a$ K# J$ b7 z
②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 I, c) @+ V- m. t& b& y4 N废水:沉淀净化! C3 A- r8 H7 T& z
% b+ C- Y3 k% n$ m/ S$ q, g8 [( @3 H( H" z3 h! u2 V6 |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 _% L: i# O( Q+ a) r
3 i \7 \( j8 H) t0 ~" C0 x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i. G7 M3 R4 w/ f/ G# L6 r
* F( a/ M u. x/ B r' U% d" U
![]()
, D. i1 F3 I5 }5 V* b9 m* }9 n3 v8 V
循环经济:- `/ n) h. @$ Z7 Q" {
+ I [+ W3 i( M6 ^0 T1 ` G- y
1、概念: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 ![]()
- A# p( O; ` h7 c7 z4 [( @: y2、基本原则和最基本特征:& u3 V" S" r3 z- x0 n8 O
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7 F: b' v+ B( `& z
最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 \- i" g8 \# d9 [$ ~3、根本目的: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 d/ U! z0 Z# ]9 l4、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I a( Y. }' \0 T3 A* w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Y# ?: R8 Z/ n9 \
②长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已十分突出。
1 O: s' E/ L' T0 C. w$ D% [" J3 N7 W
( X3 ^0 O- t# Q$ P8 I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1 V( {4 I* U$ y0 b
! Y& t/ Y/ J4 x! f! d1 W0 H
①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 e8 Y% `8 X4 b1 d ]②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W# {6 c9 d, l3 L, H3 x
③节约能源;! _% A ^2 f1 U S
④节省使用自然资源;
& @6 h. m7 ~) f, P0 `8 ~⑤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
3 x. W% o5 R) c% q" d. v/ P' w+ |⑥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
8 \9 u& W, k/ Z6 N⑦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 w( `% v$ d$ d: p# e
⑧爱护每一块绿地;
% Z9 B8 e8 |* P, G# M. j" a! q4 v7 v3 g⑨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 [6 f2 f$ _3 b- Y$ b
⑩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1 f/ i$ {7 A5 d' A$ n5 j) Y' c⑩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
4 p! W. U$ U# O; s* `⑩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 S0 M4 r; X( f1 {3 i& E7 C$ z+ n* i. J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
1 \* J0 M6 R2 \. {# r/ t' G
! d' P* Z" q n& _. g* A2 X' z线性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7 A) `3 S2 i R, A
排放 单向流动0 T4 L' z, G$ W2 T. t! w
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 J5 S6 F" k+ t( l, M' E排放?资源 循环式流动
- P% p+ v1 o0 Z) O0 f7 P5 e+ ?5 U
3 m3 V7 j2 k- l" ^' ~" s
# e# C; h" Z0 n7 B- ~0 n6 v循环经济实现要求:
; o8 ~2 _5 s; @ m* M3 c+ k. [' S8 z" d4 j- l) I" d
1、在工业经济结构中??清洁生产。 : U0 ]& ~3 I6 G3 m/ @3 }% a
①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
- ?& N! x# }1 i- G* z2 ~) ^' f②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0 J( ^8 w$ t7 Y9 q3 {
③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
y9 o; Q' }! |; ?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9 H, A Y% n, V8 s" I, W: r- n + | ?, F- j( l8 f) j7 o1 \ y! ~
④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差异
3 E+ y4 E/ y( l) L; H末端治理:被动地在污染物产生之后方寻求解决1 ?% h+ Q9 m: Z1 L* @
清洁生产:积极主动地以防范于未然的态度,及各种技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 ^' \4 D* t, }0 c& v$ i, e& Z0 ~生产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治理污染"转变为“预防污染” 二者将长期共存
5 Y U3 j# J8 G# V, i" n( w- ?
0 H1 V- U! W' a' b( Q8 G1 s2、农业生产模式一生态农业% Q# u7 K8 S9 w( ^3 N0 W
0 t+ B2 w4 i1 w- F6 g
①概念: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4 m* ~- J2 F9 a! K A% R②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7 s' G! b. \+ }; I1 i, f2 a, Y: N* U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9 G/ b5 N: ~$ G- B1 n7 [7 H! C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循环利用;
8 ]6 |! z8 k8 o G) w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 @& l5 c5 b1 ?* @) W( Y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1 A6 o% v I+ Z0 p, L" [
9 L) k, b# \2 j. |, p; E+ G' o3 M: h3 d- X, {0 \1 V
| 能源形式 | 利用方式 | | 沼气 | 沼气池 | | 太阳能 | 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 | | 生物能 | 省柴灶 | 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图:( u! @4 ~ ~* A
![]()
. U) ^# m) A8 E⑤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k, U T# O* |: v
; K1 n9 x! L9 d8 ]: p* L
* A' D1 e2 U1 g" ?# u$ S
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 D _- L+ x9 _+ t) e, H" E. y4 C7 F
% {5 i5 u G7 `1 ]! I9 G
" g9 J9 E5 x6 G; u o/ k+ K! R" q; p, O
6 p4 f+ B& u5 @7 L5 V9 o
$ S: c( e# o0 ~% Q4 q' B6 Z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R3 c% M& l8 `" A2 S$ X, j6 ~
' ]- E8 ~! d1 [. k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5 [" ] ~0 O3 f. f2 T A, m
' k5 q1 t9 ]$ Z! e' ]$ W- N城市建筑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3 b; U, D/ n: u6 t3 q4 G
& G& J1 }8 `( E( j3 _3 r比较美国和欧洲城市的不同点:
6 U" r1 x& j: I6 F) ^9 T* a9 d- @. l# ]6 B+ x" B7 |7 v
1、布局形态: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0 w) ]1 n, W; ^5 P" J* Q. j8 X/ K原因:发展历史不同,美国发展历史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 m1 @7 F% ^# p
7 D6 p, F9 d( P! M
2、结构形式: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美国建筑绝少围墙;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漏,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而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Y' ~$ K" O" o5 _: }5 Y3 h: d/ B* E
原因:中西地域文化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5 _3 A8 R. i) p# L
" b# W6 {/ g0 _) f5 T
3、风格特色: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中心地位。 t p8 l- ]# q f! ^7 Q6 h8 d
原因:中西方统治权力的不同
2 Q! o' \% m+ s+ M5 B2 b) w; g7 B. h* {5 @2 q
9 L+ M8 e/ x) {) c# l我国传统民居:8 @6 S2 O+ _$ W" ^% [& z
& @; a6 R4 h9 p) c5 L# @⑴华北的四合院:
+ f; N, G8 T7 a! {) _3 V! s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两季多风沙,保暖、防寒和避风沙是华北地区住房设计中的着眼点。华北地区的四合院采取面南背北、避风向阳的房屋布局。四周以房屋或墙垣环绕,形成南北稍长,左右对称,中庭开阔的矩形封闭院落。为了躲避寒风,朝北、朝西的房屋一般装一个暖阁,是门口的朝向变成向南或者向东,尽量避开西北朝向。住房进深较东北地区大 . c: B0 u* e% j& m
⑵黄土高原的窑洞:+ p; K# h- N2 H Z! k8 Y& S P
黄土高原地区动机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少,黄土隔热性能好,房屋内温差变化小,冬暖夏凉。黄土高原桑的窑洞是在黄土峭壁上打的洞穴。窑洞顶部有较厚的黄土层,隔热性能好,为了便于采光,房屋向南且门窗面积均较大。
+ K# B, B" G8 b⑶吐鲁番的土拱) a3 U* _, e' a G T1 K) H
吐鲁番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极少。土拱在夏季减少太阳辐射过多的进入,冬季抵挡寒风侵袭,拱形的房顶还可以减少风沙堆积。吐鲁番的土拱具有厚墙、窗少和拱形屋顶的特色。住房围成封闭式院落,天井很狭小,各房屋之间由葡萄架或天鹏组成的开敞过道相连。
8 r+ d+ V( v" m0 W1 j$ {⑷蒙古包
, D. c' l) \' j- Y0 x" K+ U( i内蒙古高原草原牧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风,温差大,民居用羊毛毡、柳条等材料搭建而成,不仅能防风御寒,而且因当地人以游牧为主,易于拆建。3 k5 ?4 M) x- P( A7 b/ u5 k
⑸竹楼4 V& w4 T1 T, w: j' D2 _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民居以竹子建造,分为上下两层,有利于隔潮、防虫蛇等。
+ s5 P7 b6 ~ O8 G⑹客家围屋
& j: `. i5 V2 [+ h+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部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 A) K w0 O, R+ x( K' v
& i! y2 R; k% f% _$ e" d& F, V'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