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殇情诺贝尔

[复制链接]
97 0
潇湘公子 发表于 2018-2-25 20:4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从小热爱诗歌,梦想成为“雪莱”一样的伟大诗人,而他一生从事的,却是化学研究;他富可敌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终生漂泊流浪;他善良谦和,热爱和平,却发明了夺去亿万无辜生命的炸药;他的身后,留给别人的是数以亿计的财产,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一个刻着名字与生卒年月的墓碑,他一生渴望拥有爱侣,却终是作为一个单身汉孤独地死去。他就是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17岁,才华初显的诺贝尔被父亲送到欧洲游学,在浪漫之都巴黎,满街的灯红酒绿激活了这个少年心中蛰伏的躁动,因热爱诗歌而埋下的浪漫种子使他渴望有一天,能在塞纳河醉人的风景中遇到一份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爱情。
  
  一天,诺贝尔正在巴黎街头徘徊,街边药店里的一位美丽大方的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推门走进去,目光直直地落在姑娘的身上。彼时,那姑娘也正在瞅他,四目相对,姑娘微笑着低下了头,脸上的表情似花朵见到了春天,温暖中带着羞涩,诺贝尔的心,瞬间漾起一片涟漪。
  
  那个黄昏,从来不善言谈的诺贝尔忽然就像换了个人,与那姑娘侃侃而谈。姑娘叫玛丽安娜,从农村来,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的美丽淳朴深深地吸引了诺贝尔,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璧人儿分明就是雪莱笔下的“爱米莉”,是高尚与美好的化身。
  
  诺贝尔恋爱了。塞纳河畔,埃菲尔铁塔下,罗浮宫里,到处留下了两个人心手相牵的身影。然而尘世间,消失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风景。
  
  那一年,巴黎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一场大雪过后,原本身体强健的玛丽安娜竟意外感染了伤寒,当远在英国的诺贝尔匆匆回到巴黎时,等待他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悲凉。年轻的玛丽安娜带着对诺贝尔深深的不合,香消玉殒。
  
  爱人的殇逝,使得原本就不善言辞的诺贝尔更加忧郁,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光里,诺贝尔终日与科学相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也不玩乐器,身边更没有女人。
  
  1876年,43岁的诺贝尔早已名扬天下,可他依旧孑然一身,整天寂寥地在实验室做着各种科学实验。可他实在是需要人陪伴,在朋友的鼓励下,诺贝尔刊出了一则含蓄的广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过高等教育、渐近老年的男士欲寻找一位中年女性,条件是能讲多种语言,能胜任秘书业务,能承担家务劳动。”
  
  这则广告真的为他迎来了一个让他倾心的女人,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33岁的伯莎·金斯基应聘做他的秘书。伯莎博学多才,办事干练,为人大方又体贴,她的出现,让已步人中年的诺贝尔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然而,他不知道,年轻的伯莎于他而言,竟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善良敏感的伯莎从诺贝尔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心事,她委婉地告诉诺贝尔,自己已与大学时的恋人订下了婚约,并邀请诺贝尔到时参加她的婚礼。伯莎的话,像一盆兜头而下的冰水,浇灭了诺贝尔灼灼燃烧的爱情火焰,虽然被拒了个措手不及,但良好的教育让他保持了自己的风度,他对伯莎表示了深深的祝福。
  
  如果说玛丽安娜的死带给诺贝尔的是心灵的创伤,那么,伯莎的拒绝却让他从心理上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他觉得,自己丑陋的外表、赢弱的身体和木讷的性格很难吸引异性,也许自己这一生再也无法赢得爱情了。
  
  然而,老天这一次竟然对诺贝尔起了怜悯之心,就在伯莎离开后不久,诺贝尔遇到了他的第三次恋情。
  
  一个秋天,诺贝尔途经奥地利。漫步在维也纳的满目繁华中,他的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街边的一家花店里,店中,一个姑娘的如花笑靥让他忽然就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一刻,他想起了已化羽而去的玛丽安娜。
  
  神差鬼使般,诺贝尔走进了那家小店。又一次,木讷的诺贝尔在一个姑娘羞涩的表情里找回了自己,他再次侃侃而谈,忘了时间。
  
  索菲亚,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个子犹太美女,让诺贝尔如中了邪一般,爱得死心塌地。索菲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没有读过多少书,继母对她不好,她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靠给人卖花养活自己。
  
  诺贝尔对索菲亚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虽然他明知索菲亚缺少教养,过分看重物质,但他仍然一相情愿地认定,索菲亚的这些缺点是由于家境贫穷造成的,自己完全有能力把她变成一个有教养有气质的人。于是,诺贝尔为索菲亚在巴黎购买了别墅,雇了女仆和厨师,并且还专门找了一个教她法语的老师。
  
  诺贝尔天真地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使索菲亚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不知道,在年轻的索菲亚眼里,他不过是个可以给她带来荣华富贵的老男人,她爱他的钱远胜过爱他的人。
  
  诺贝尔像个溺爱女儿的父亲般默认了索菲亚的花天酒地。他为她提供车马费、首饰费,支付旅馆费。她在外赊账,不管多少,他都会去填窟窿,甚至,连她与情人合伙骗他的钱,他都装聋作哑。
  
  1891年,索菲亚最后一次给诺贝尔回信,信中,她告诉诺贝尔,自己怀孕了,但孩子的父亲不是他,而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骑手,他们在一起已经十多年了。这一次,诺贝尔对索菲亚是彻底地绝望了,他给了她一笔钱,然后,挥泪离开。
  
  索菲亚的绝情,让诺贝尔学会了死心,从此,“把青春献给爱情,把生命献给科学”成了诺贝尔最真心亦最无奈的选择。然而,把生命献给科学的诺贝尔却并没有从科学上得到安慰。1888年,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希突发心脏病去世,法国的一家报纸误以为是诺贝尔去世了,于是刊登出了一则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称他一生只在发明新式方法“毁灭和灭绝生灵”。
  
  这种并非莫须有的人生定位,让这个一向自视为理想主义者和艺术家,爱好和平、珍视荣誉和体面的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打击,让诺贝尔患上了抑郁症。恰逢此时,诺贝尔曾钟情的伯莎,作为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发表了她的小说《丢掉武器》。
  
  像溺水的孩子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般,诺贝尔找到伯莎,急切而坦诚地向她解释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制造武器才发明炸药的,他请求把他的钱通过伯莎的活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伯莎被诺贝尔的真诚所感动,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在物理、化学、文学等奖项之外设立这样一个奖项。诺贝尔是想向世界表明,所有的科学都应该为人类的和平服务。
  
  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在抑郁和孤独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今天,当世人的眼泪与叹息洗净了这个伟大男人的千帆过往,我们衷心地祈盼,这个孤独了一生的人,能够在天堂里找到他的玛丽安娜,并且,从此幸福。



相关阅读:世界各国坐车记
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
人生拾荒者
长颈鹿效应
人体的“左右法则”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1

粉丝5

帖子675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