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乾隆代笔者把御诗当成自己的诗收入集子遭戮尸扬骨

[复制链接]
62 0
小宝贝 发表于 2018-3-11 17:1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很残酷。有个叫沈德潜的乾隆写诗之代笔者,告老还乡后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一时糊涂,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统统物归原主,编进了自己的集子中。当乾隆发现时,沈德潜也已经故去,但乾隆还是没放过他,下令戮其尸,扬其骨。
  许多人一直认为陆游是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他活了85岁写诗近万首,平均每三天写诗一首。实际上,中国写诗最多的人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有一些诗没被收入其御制诗集。
  那么,乾隆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一说39340首,一说43000多首。这两个数字,无论是哪个对,均比史上高产诗人之亚军陆游的诗歌总量高出许多来,所以说,乾隆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写诗高产冠军,且遥遥领先于亚军。《全唐诗》里所有诗人的诗加起来,也没有乾隆皇帝一个人写得多。
  如此惊人的产量,使乾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也真难为乾隆他老人家,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
  据清人沈德潜记载,乾隆本人已经相当程度的汉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其造诣,也就一般水平。

  沈德潜是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早年家贫,从23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从22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从此跻身官宦,备享乾隆皇帝荣宠。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77岁辞官归里。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以诗词唱和。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就是沈德潜帮助其“完成”的。
  有一年冬天,乾隆和沈德潜等一大帮人一块儿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了,雪花迎风飞舞,催生写诗灵感。“大诗人”乾隆皇帝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便开口吟诗:“一片一片又一片,”大家听了纷纷叫好,都说皇上出手不凡,语惊天下!一番无原则的奉承,听得乾隆很开心,于是他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这下,大家可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就这“诗”,小孩子一天也可以写好多句啊。但谁也不敢说真话,继续好评如潮地敷衍这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主子。乾隆皇帝一鼓作气,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这句一出,大家傻眼了,难情这位爷是在数数呀?莫非还会来句“百片千片万万片”?这能叫诗吗?乾隆皇帝呢,写到这里没词了,半天沉思不语。就在这冷场的关键时刻,沈德潜挺身而出来帮助完成这个半拉子工程,只见他上前一步跪下来,说:“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下狗尾续貂。”正在尴尬的乾隆当然准奏。于是,沈德潜接上:“飞入梅花都不见。”平心而论,这个扫尾工程完成得很漂亮,一下子提升了全诗的品位。于是乎,“高宗击节称善,且以貂裘赐之。”自然,这首诗的版权也就属于乾隆皇帝了。
  如此帮助乾隆皇帝完成诗作的事情,沈德潜干了不少。这位老先生在最后告老还乡,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一时糊涂,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统统物归原主,编进了自己的《咸录焉》中。也该他倒霉,他曾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作过序,没想到徐述夔的这个诗集被喜欢搞文字狱的乾隆皇帝定为了反动作品!
  徐述夔是清朝全国“四大文字狱”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柱楼惨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代学者研究清代文化史、政治史、法制史差不多都要论及徐述夔及一柱楼诗案。乾隆皇帝严办徐述夔时,徐述夔已经去世了,结果徐家被满门抄斩,徐述夔也被剖棺戮尸。徐述夔的这本诗集之“反动”,就是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还了得!于是,徐述夔被定为有反清复明的变天思想。思想固然罪不可恕,更不可恕的是以“壶儿”隐射“胡儿”,正戳中了这位异族主子的心理隐痛;在为虎作伥的地方官,把这一捕风捉影的“忤逆”案举报上来后,乾隆皇帝龙颜大怒,遂将之定为“大逆不道罪”。
  由于为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作过序,沈德潜也在劫难逃。在查抄沈府时,发现了《咸录焉》,而且发现了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皇上“御诗”当成自己的诗收藏!乾隆怒不可遏,尽管其时沈德潜也已经故去,但乾隆还是没放过他,下令戮其尸,扬其骨,方解除乾隆的心头之恨。
  关于这一段故事,清末民初天嘏所著的《满清外史》是这样叙述的:“长洲诗人沈归愚,为叶横山入室弟子,微时即名满大江南北。弘历闻而慕之,乃以庶常召试。不数年,遂跻八座,礼遇之隆,一时无两。尝告归,弘历以所著诗十二本,令其为之改订,颇多删削。迨归愚疾殁,弘历命搜其遗诗读之,则己平时所乞捉刀者咸录焉,心窃恶之。”
  除了沈德潜外,纪晓岚也曾帮助乾隆皇帝写过诗。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微服出宫,在一家酒楼喝酒时,看到有一家迎娶新娘,乾隆诗兴萌发,于是吟道:“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今日洞房花烛夜……”吟到这里,又卡壳了。他只好求助于纪晓岚说:“爱卿来接,接得好,朕有赏!”于是纪大才子接道:“玉簪剔破海棠红。”“好,不错!”圣心大悦。于是,乾隆又“完成”了一首诗作。
  纪晓岚没糊涂到沈德潜的份上,所以没有把为乾隆代笔的诗收入到自己的文集中,也就没有因此罹祸。纪晓岚的一生还是比较顺当的,乾隆收拾过他,但与代笔毫无关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纪晓岚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朝廷特派官员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其身后比沈德潜荣光得多。




相关阅读:叔孙豹和一女人发生了一夜情 引发了一场血案
历史上的东汉皇帝们为何专门跑到厕所里问事?
南沙主权属于中国有哪四大理由?
魂断长生殿 杨贵妃逝世前过三门的离奇传说?
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不得封侯 李广是常败将军?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2

帖子1698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